请选择 目标期刊

基于要素投入视角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 下载:61 浏览:421

陈权1 沈斌2 《中国科学与管理》 2019年2期

摘要:
对高校教师进行有效激励,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教学科研的产出量,减少职业倦怠,降低离职率。高校管理部门为了实现对高校教师的有效激励,需要进行相关要素的投入。文章基于生产要素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各类要素对高校教师科研教学产出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科学构建了新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下载:70 浏览:393

张蕾 董恩国 逄欣 《中国职业教育》 2019年3期

摘要:
结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分析了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现状、教师对专业能力提升的态度和教师专业培训需求等内容。提出建立具有完善的教师激励制度、优化的培训方式、积极的主动学习意识等内容的教师专业能力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基于云服务模式高校教师的移动手机OA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发研究 下载:91 浏览:494

刘海涛 《软件工程研究》 2018年2期

摘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教学办公OA系统实现的理论基础,以及开发设计期间所面对的语言环境。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关于云服务模式下移动手机端OA系统开发框架构建,以及不同使用功能在系统中的程序表达,帮助提升系统实用性,为高校教育工作人员创建更高效的工作环境。

河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下载:33 浏览:220

刘雪丽1 李汝璇2 郝文涛3 《航空航天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本文深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其成因,总结其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方面的经验,希望为其他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借鉴。

学生评教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研究 下载:43 浏览:440

钟鑫 李如梦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学生评教体系有利于提升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然而,国内高校学生评教依然存在评教指标不科学、评教周期存在缺陷、评教过程缺乏控制和评教结果反馈不当等问题。聚焦学生评教对教学质量过程控制分析,基于PDCA绩效管理思想提出科学设置评教指标、构建全过程评教体系、强化监督评价体系以及充分应用评教结果等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评教的有效性。

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提升策略 下载:50 浏览:449

谭鑫 《中国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摘要:
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是推动课堂教学的力量保障,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文章立足高校教学改革的背景,深入剖析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教师课堂领导力的不足,探讨教师课堂领导力提升的有效机制。

高校教师工作不安全感、工作倦怠与组织支持的关系研究 下载:49 浏览:452

陈萌 《中国教育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文章采用工作不安全感量表、工作倦怠量表和组织支持量表,对340名高校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组织支持在薪酬晋升不安全感和去个性化之间、竞争与人际不安全感和情绪耗竭之间、竞争与人际不安全感和去个性化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因此,组织支持能有效缓解高校教师工作不安全感与工作倦怠,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应注重对教师群体进行关怀与支持。

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云南省26所高校为例 下载:46 浏览:377

周琬謦1 段利华2 罗雁龙3 陈蔚4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10期

摘要:
以云南省26所高校为例,采用自编问卷开展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存在中心建制不完备、专兼职队伍力量薄弱、中心资源配备不足、工作内容因循守旧、项目与活动的覆盖面狭窄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教学文化影响、教育观念制约、学术能力不足、政策支持不力、互助合作低效等综合作用的结果。要以优化政策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完善中心组织机构建设为基础,以优化中心专业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夯实中心项目活动建设为载体,以加强中心互助合作交流促共赢,促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优化建设。

产教融合中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逻辑 下载:57 浏览:401

张丽娜1 2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9期

摘要:
为应对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产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加快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要推进产教融合。教师是产教融合中的重要纽带,运用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对产教融合中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进行解读具有重要意义。产教融合引发了本科高校教师对自我的身份认同冲突、知识体系重构和教师队伍分化。为适应并融入产教融合场域,本科高校教师必须依托大学场域的分化与分融,利用并转化自身资本,调整并优化原有惯习,培养适应产教融合场域的实践感,开展知识与实践、理论与技能、研究与应用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实践。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评价体系探究 下载:69 浏览:376

付沙 周航军 肖叶枝 相文杰 《中国教育探索》 2019年9期

摘要:
教师教学发展与评价体系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对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从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能力与质量评价体系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体系、完善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奖励教师教学投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改革建设和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革命,建立多种形式的教学交流与展示平台等方面,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发展研究:现状、问题与展望 下载:98 浏览:508

陈正权1 朱德全2 《中国教育探索》 2018年2期

摘要:
以2000年至2017年间的CSSCI来源期刊和核心期刊中所发表的有关"教师发展"的文献为样本,从研究总体趋势、主题分布、功能取向、研究方法、研究主体与机构分布、文献被引频次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已从迷茫走向理性。未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的研究在主题上应建构系统的教师发展理念;在研究平台上强化纵横交错的研究平台建设;在研究功能取向上注重向"扎根中国语境"的本土构建主义转变;在研究方法上力求实现多元方法组合;在研究影响力上应注重学派共同体的打造。

高校教师在线教学经历对自我教学评价的影响——基于全国334所高校在线教学的调查分析 下载:47 浏览:493

吴薇1 姚蕊1 谢作栩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10期

摘要:
疫情期间我国高校在线教学大规模开展,许多教师积极参与在线教学。对全国334所高校13997名教师在线教学开展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八成左右的教师在疫情发生之前没有开展过在线教学;教龄为1-10年的新手型教师和11-20年的熟练型教师在线教学经历更加丰富,且疫情期间开设的在线课程数量更多;理工农医学科的教师在疫情发生之前和疫情期间开设的在线课程数量均高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疫情发生之前有过在线教学经历的教师对在线教学的评价更高;教师对自身在线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和教学技术使用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应用型高校教师转型提升之路 下载:66 浏览:330

陈静 《中国教育学报》 2019年5期

摘要:
供给侧改革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应用型高校必须顺应供给侧改革的形势,加强和推进应用型高校的供给侧改革。应用型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转型提升是新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发展、新时代党和国家的要求。从外在因素来看,应当为教师的转型提升提供政策减负支持、保证培训供给、建立激励制度、改进评价机制等保障机制。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需要转变人才观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应用性;提升实践能力,争做"双师双能型"教师;积极主动学习,更新知识结构;发扬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

高校教师流动的微观决策机制——基于“四力模型”的解释 下载:88 浏览:511

李志峰 魏迪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12期

摘要:
高校教师的流动意愿和行为是四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推力和拉力的促进流动作用之外,组织粘力和斥力阻碍了教师流动。影响高校教师流动四种作用力的合力函数在流动决策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四力模型"对于理解高校教师流动的宏观效应和科学分析其微观决策机制提供了框架与视角。

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构建研究 下载:65 浏览:453

仲一虎 《中国教育学报》 2018年4期

摘要:
虽然教师专业发展早已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方式,但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效性机制建设,仍然是高校教师管理实践中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知识能力系统、实践能力系统和职业能力系统三方面分析了应用型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内涵,并以教育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依托,探讨了构建一个以制度创新、资金保障、项目载体、评价标准为核心的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系统,从而促进应用型高校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

象牙塔背后的阴影——高校教师职业压力及其对学术活力影响述 下载:70 浏览:482

阎光才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7期

摘要:
伴随社会以及高校内部组织环境的变迁,学术职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传统的信念、价值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在此压力之下,教师的行为表现乃至心理、精神以及身体状态都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如工作满意度下降、激情消退、精神紧张乃至倦怠等。这些由过高职业压力所带来的负效应,往往会影响到教师的学术活力甚至创造力,它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对当下学术制度与政策环境予以反思性的审视与评价。

新中国社会转型与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 下载:57 浏览:518

陈先哲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20年4期

摘要: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新中国社会转型的主线。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的话语流变深嵌于社会转型历程之中,并呈现出不同维度的变化轨迹:高校教师身份从"知识分子"走向"学术职业",角色从"单位人"走向"社会人",任用制度从"编制管理"走向"岗位聘任",流动状况从"稳定"走向"流动",职后教育从"教师进修"到"教师培训"再走向"教师发展"。新中国高校教师研究话语跟随社会转型而发生明显变化,整体上表现出更趋专业化、个体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也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话语流变的缩影。

高校教师视角下的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 下载:82 浏览:504

许心1 蒋凯2 《教育研究与发展论坛》 2018年2期

摘要:
在学术国际化和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对教师发表SSCI和A&HCI论文进行激励。激励制度主要体现在物质奖励和学术评价两个层面。从对国内某研究型大学文科教师深度访谈的情况来看,高校教师对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及其激励制度持不同意见,虽一般不反对对国际发表进行物质奖励,但他们对国际发表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高校在实施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激励制度的过程中应理解和尊重差异性的存在,关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平衡。

高校教师网络认识信念的研究及其启示 下载:59 浏览:374

胡尚君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20年11期

摘要:
认识论信念是个体对知识本质及获得知识过程所持有的信念,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会产生重要影响。认识论信念具有结构性、一般性以及领域特殊性等特点。网络认识信念是在网络学习环境下发展出来的一种特定的认识论信念,是研究个体在线学习行为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教师专业发展与网络研修等相关研究的深入,高校教师成为典型的网络学习行为丰富且学习自主性较强的成人学习者,因此针对其进行网络认识信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对网络知识本质的认识和获取网络知识的过程,总体上表现较为成熟,但在各具体维度上(不同性别、不同院校类别以及不同学历)的认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与以往针对普通学生的网络认识信念研究结论存在差异。基于此,笔者对目前高校教师的网络学习及网络培训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一些启示。

基于人口学特征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元分析 下载:47 浏览:496

周敏 彭文波 易新瑶 《教师教育与创新》 2019年12期

摘要:
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旨在探讨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因素,为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高校教师呈中度职业倦怠且职业倦怠的发生率偏高;(2)人口学特征中的性别和婚姻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3)职称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效应显著;(4)年龄因素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呈现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的趋势;(5)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其他研究特征因素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1)减轻高校教师工作负荷,关注高校教师身心健康;(2)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3)关心高校教师的家庭生活;(4)公平地给予高校教师进修机会;(5)平衡"教学"与"科研"的业绩比重,制定科学合理的职称晋级评定标准。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