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下载:26 浏览:337

徐胜1 高科2 《中国海洋学报》 2022年6期

摘要: 以中国九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对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分析。选取2010—2019年相关数据,构建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等四种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联合评价、确定指标权重,得到综合评价结果,并进一步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海洋中心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研究结论如下:(1)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海市建设水平尤为突出,厦门市和舟山市增长较为迅猛,天津市和大连市增长缓慢,影响其海洋中心城市建设;(2)九个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发展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其中,大连市在创新性层面、上海市在开放度和集聚度层面、舟山市在协调性层面、厦门市在共享度层面、深圳市在辐射性层面表现突出。

海洋资源约束与海洋经济增长—基于中美经验的比较 下载:35 浏览:327

王舒鸿1 卢彬彬2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3期

摘要: 为了比较中美两国海洋资源对海洋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中国11个沿海省份和美国30个沿海地区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并将海洋的资本、劳动力和科技投入作为影响海洋资源和经济增长的门槛变量建立门槛回归模型。研究表明,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海洋资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不存在资本投入的门槛效应,随着资本投入的增加,海洋经济呈现出正向发展的趋势;美国海洋资源对于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存在劳动力投入的门槛效应,而中国在不同的劳动力水平下,两者呈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海洋资源对于中美两国经济增长均存在科技投入的门槛效应,两国变化趋势保持一致,随着科技投入的增加,海洋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驱动效应呈现出先大后小的发展规律。基于以上分析,中国应增加海洋资本投入、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发展、重视海洋人才的培养、重视海洋科技的创新等来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外商直接投资对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研究 下载:43 浏览:349

郑慧1 王双2 《中国海洋学报》 2021年3期

摘要: 在"海洋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以及外商直接投资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人力资本与海洋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前新常态下"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测算沿海11省份2006—2015年(1)的静态、动态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并以人力资本水平为门槛变量,使用面板门槛模型探究FDI对海洋绿色经济效率影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存在双重"人力资本门槛",只有人力资本水平越过最低门槛值时,FDI才能显著促进海洋绿色经济效率的提升,且越过第二个门槛值后,这种促进作用有所增强。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因素研究 下载:38 浏览:344

纪建悦1 郭慧文2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将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实现陆海统筹,以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我国海洋经济研究的重大议题。首先基于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其次运用2006-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沿海1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创新、金融支持,以及对外开放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升级均具有促进作用,金融支持中风险投资对海洋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远高于信贷融资;政府的过度干预则对海洋产业结构升级不利。

双重政府博弈下的大国海洋产业集聚: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下载:42 浏览:347

纪玉俊1 冯阔2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海洋产业集聚是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发挥地区海洋产业集聚优势与政府行为有着密切关系。基于大国的经济分权特征,通过构建完全信息与不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模型,对我国双重政府博弈下的区域海洋产业集聚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在经济利益与政治晋升激励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博弈使得地区之间海洋产业集聚难以实现合意性,从而导致资源环境条件恶化,发展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尽管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中可以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实现海洋产业集聚度最优,但需要满足完备的信息传递机制、长期充裕的财政投入等苛刻条件。因此,产业集聚视角下的我国区域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转变激励机制,加强综合管理与调控,通过集聚实现区域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与海洋就业结构偏离度探究 下载:59 浏览:374

赵领娣1 王亚薇2 脱颖1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作为主要发展预期目标之一,同时指出要着力促进就业。近些年来,海洋产业的迅速发展为海洋劳动力就业、缓解全国整体就业压力提供了良好机遇。在此背景下,基于对2006-2016年间我国主要海洋产业与海洋就业结构偏离度的测算,首次建立偏最小二乘通径模型对可能影响结构偏离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科学探究。结果表明:(1)主要海洋产业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负,存在劳动力转出的可能;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为正,有继续吸纳劳动力的潜力。(2)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地区人均收入与消费、对外贸易四大因素均有助于减小结构性偏差,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两因素则会加大结构性偏差。据此,提出一系列促进海洋产业与海洋就业协调发展、实现海洋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对策建议。

生态—经济共生视角下的中国海洋渔业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下载:39 浏览:353

纪建悦1 郭昕2 张懿1 《中国海洋学报》 2020年1期

摘要: 基于实现海洋渔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共生理论出发,对指标体系和特征指数进行耦合,构建了海洋渔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Lotka-Volterra模型,分别对我国沿海共10个省区海洋生态和海洋渔业的发展水平和共生关系进行测度,并据此对各省域海洋渔业生态安全状况进行类型划分和评价。结果表明:第一,2009—2015年,我国海洋渔业生态安全等级多处于健康状态,但近半数省市海洋生态子系统和海洋渔业经济子系统共生性呈轻微下降趋势,整体发展情况仍值得继续关注。第二,转变海洋渔业生产方式,降低海水养殖污染排放,推动海洋渔业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共生发展,提高海洋渔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效率应是各省市继续努力的方向。

海洋产业现代化、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下载:58 浏览:455

王舒鸿1 孙晓丽2 《中国海洋学报》 2019年1期

摘要: 在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海洋事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同时,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这种矛盾关系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正常步伐。本文突破传统的仅考虑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局限,将产业现代化因素纳入模型的分析框架,讨论海洋产业现代化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矛盾的调节作用。本文首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环渤海地区产业现代化水平。然后利用2004—2014年环渤海地区省际面板数据,分析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现代化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并根据产业现代化进程进行分组讨论。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现代化能够缓解海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胁迫关系,但是产业现代化进程不同,缓解作用不同。所以,各地区政府根据各自产业现代化进程,探索各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优化路径,对缓解海洋经济与生态之间矛盾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00852-39622725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