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分次内锥形束CT扫描联合Fraxion放疗体位固定系统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疗中的应用 下载:43 浏览:335

应微 李晓阳 刘力豪 李林涛 《肿瘤研究》 2020年1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分次内CT扫描联合Fraxion体位固定系统在颅内肿瘤立体定向放疗(SRT)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取25例行SRT的颅内肿瘤放疗患者,应用Fraxion框架固定后行CT扫描,扫描图像与计划参考图像配准,得到左右(LR)、头脚(SI)、前后方向(AP)的平移误差和绕左右(Roll LR)、绕头脚(Roll SI)、绕前后方向(Roll AP)的旋转误差。用六维治疗床校正摆位误差,行SRT治疗同时行分次内CT扫描。再次配准,并记录结果逐弧配准,重复此步骤直到治疗结束。[结果]该组患者首次配准LR、SI、AP方向的平移误差和Roll LR、Roll SI、Roll AP的旋转误差分别为(0.35±0.12)cm、(0.39±0.10)cm、(0.33±0.10)cm和(1.56±0.26)°、(0.53±0.29)°、(0.48±0.28)°,平移误差均在4mm以内,旋转误差<2°,分次内CT扫描误差分别为(0.19±0.05)cm、(0.18±0.07)cm、(0.14±0.06)cm、和(O.32±0.13)°、(O.31±0.10)°、(0.31±0.14)°,平移误差减小,控制在0.2cm以内,旋转误差在0.4°以内,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分次内CT扫描联合Fraxion框架在颅内肿瘤SRT中是行之有效的,在治疗时间稍长的情况下保证治疗精度。建议在行SRT时,采用分次内CT扫描逐弧体位验证以减少治疗中的误差。

基于CT扫描数据的黄鳍金枪鱼鱼体三维重构 下载:70 浏览:462

宋利明1,2 李金霖1 张敏1,2 《水产研究进展》 2024年5期

摘要:
为研究鱼类分类与其内部结构,实验利用X射线计算机断层(CT)扫描技术对黄鳍金枪鱼鱼体进行扫描,通过医学影像软件Mimics (MISResearch21.0)对CT扫描数据进行处理,对黄鳍金枪鱼的骨骼、鳔和肌肉进行三维重构并测定了相应部分的体积和表面积。结果显示:(1) CT扫描可获得清晰的黄鳍金枪鱼骨骼、肌肉和鳔的影像;(2)医学影像软件Mimics可计算出黄鳍金枪鱼的骨骼、鳔和肌肉的体积和表面积,其体积分别占鱼体体积的7.76%、0.88%和91.36%,表面积分别占鱼体表面积的29.52%、0.74%和69.74%。研究表明:(1)使用X射线CT扫描技术是目前对鱼类损伤较小、鱼体骨骼、鳔和肌肉成像最便捷、最直观的方法;(2)医学影像软件Mimics可用于鱼体三维重构、计算鱼类骨骼、鳔和肌肉的体积和表面积;(3) CT扫描可用于鱼类学、鱼病学和鱼类声学回波强度的深入研究。实验可为鱼类学、鱼病学和鱼类声学回波强度等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新型16层移动CT扫描391例患者头部的临床应用分析 下载:94 浏览:530

​张志强1 代秋声2 李飞1 高飞2 荆亚新2 毕偌男1 王振方2 陈蓉蓉1 许利达2 殷代强2 于中华1 张强1 徐如祥1 《神经科学研究》 2018年6期

摘要:
探讨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新型16层移动CT头部扫描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陆军总医院附属八一脑科医院自2017年3月19日至2017年6月13日应用新型16层移动CT扫描391例患者头部,扫描地点为急诊室131例、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156例、手术室69例、救护车35例,疾病分类为脑外伤68例、脑出血122例、脑梗死120例、脑肿瘤59例及面肌痉挛等22例。从391例受检者中随机抽取35例同时行美国进口8层移动CT头部扫描,其中脑外伤12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12例、脑肿瘤3例、面肌痉挛等2例。比较16层移动CT与8层移动CT头部扫描成像的分辨率及成像质量、辐射剂量、个人功耗及性能稳定性。结果16层与8层移动CT脑组织图像分辨率分别为91 p/cm、71 p/cm。2种移动CT头部扫描断层成像均符合诊断要求。8层移动CT辐射剂量为82.52 mGy,而16层移动CT辐射剂量为40.43 mGy,较8层移动CT下降51.01%。8层移动CT检查时个人功耗为0.47 kW·h,16层移动CT检查时个人功耗为0.29 kW·h,较8层移动CT下降38.30%。16层移动CT性能稳定,在临床试验期间未发生任何故障,而8层移动CT同期发生2次停机故障。结论16层移动CT的成像质量达标,且图像分辨率高,辐射剂量低,功耗低,性能稳定。

螺旋CT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评价 下载:152 浏览:1370

王新 刘玉香 《医学研究杂志》 2023年7期

摘要:
探讨螺旋CT在胰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期作出早期诊断。方法 检查前一般准备同腹部常规CT,但对胰腺尤其是胰头部病变口服800~1000ml饮用水列为常规,必要时注射低张药物,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充盈胃、十二指肠,显示胰头部占位并和十二指肠病变鉴别。先以常规方式或螺旋方式完成胰腺和上腹部平扫,然后做螺旋增强扫描。具体方案为:静脉内注射80~100ml 60%的含碘造影剂,注射速率为2.5~3ml/s,推荐的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为20~25 s,从胰头钩头略低平扫描,层厚5mm,螺距1~1.5。然后延迟到60~70s左右,再以同样方式做胰腺实质期扫描,并包括整个肝脏区域,若扫描范围很大,胰腺扫描结束后,至肝脏区域,层厚可改为7~10 mm,或让患者换气后,做第二次螺旋扫描,直至膈顶。结果 螺旋CT快速连续容积扫描的特性,克服了常规CT的不足或限度。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型胰腺癌的提示,以及了解胰腺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较为满意,门静脉期扫描且有利于肝内小的转移灶的检出,这样,无沦对肿瘤的检出、临床分期和手术切除性的判断都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结论 该方法对早期发现并能正确指导胰腺肿瘤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早期评价胰腺癌可靠性诊断依据,以指导临床医师对其防治。

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影像诊断的应用价值 下载:183 浏览:1920

袁剑 《诊断医学》 2024年1期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CT扫描对肺内硬化性血管瘤(PSH)影像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5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PSH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扫描方式分为研究组(n=21)和对照组(n=21)。两组均给予CT平扫检测方法,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动态增强CT扫描。比较两组病灶CT扫描结果。结果:两组扫描病灶CT值及检出率比较,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态增强CT扫描应用于PSH影像诊断,精准度显著,具临床推广价值。

CT增强扫描对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诊断价值研究 下载:312 浏览:2940

王凤亮 《诊断医学》 2022年8期

摘要:
目的 分析CT增强扫描对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9年2月在我院行卵巢黄体囊肿检查的48例患者,所有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CT增强扫描的准确性及满意度。 结果 CT诊断准确率(91.67%)略低于组织病理学(100.00%),但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对CT诊断满意度(95.83%)高于组织病理学诊断(75.00%),差异性显著(P<0.05)。 结论 在卵巢黄体囊肿破裂出血的诊断中,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率较高,有效提升了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建议推广使用。

冠状动脉CT扫描技术操作的技巧与临床分析 下载:199 浏览:1502

李炜1 吴淑芳2 《临床医学杂志》 2022年7期

摘要: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扫描技术应用技巧与体会。方法:对2020年7月-2021年12月间本院50例冠状动脉CT扫描检查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技术及结果。结果:影像质量Ⅰ的显示率为69.79%, II为20.83%,Ⅲ为7.29%,Ⅳ为2.08%。结论:冠状动脉CT扫描时,应熟练掌握各种仪器的技术性能,合理运用各种影像学参数,获得高品质影像。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及价值研究 下载:234 浏览:2275

郭洁灵 《临床医学杂志》 2021年1期

摘要:
目的:评析对肺部疾病患者在影像学CT诊断过程中使用低剂量螺旋CT的临床效果与常规剂量螺旋CT的检查结果做对比评估。方法:将2017.7.23--2020.10.30期间就诊的35例肺部疾病患者做研究对象并在患者同意下分别为所有患者行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与低剂量螺旋CT扫描并判断两种不同检查方案的扫描图像差异性。结果:应用低剂量螺旋CT与应用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均能对患有肺部疾病的患者的病灶情况做出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且无差异(P>0.05),但低剂量CT辐射剂量远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检测结果的图像噪声有差异(P<0.05),但腺体密度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结论:对肺部疾病患者初筛时可考虑低剂量螺旋CT,能够获得较高准确率的检测结果的同时可避免高剂量辐射对人体造成的影响。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