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大气“霾化学”:概念提出和研究展望 下载:36 浏览:303

楚碧武1,2 马庆鑫1,2 段凤魁3 马金珠1,2 蒋靖坤3 贺克斌3,2 贺泓1,2 《应用化学学报》 2020年3期

摘要:
大气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挑战。我国大气污染具有高度的复合污染特征,其形成过程既有高强度的颗粒物均相成核现象,又有多介质非均相致霾过程,同时耦合了强的大气氧化性以及O3污染,是不同于洛杉矶光化学烟雾和伦敦烟雾的新型"霾化学"烟雾污染。"霾化学"区别于并突破现有的理论认识,是解析我国典型多介质复合污染环境下PM2. 5成因以及PM2. 5与O3污染间非线性复杂关系,综合研究气、液、固多介质非均相过程的大气污染化学。研究"霾化学"过程对精准控制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大气复合污染意义重大。本文提出和总结了大气"霾化学"概念,并对"霾化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基于R语言的城市PM2.5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61 浏览:469

解蕾1 狄光智2 《软件工程研究》 2019年12期

摘要:
以R语言为数据分析的工具,基于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太原市PM2.5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PM2.5与其他气态污染物之间的关系,探讨各气态污染物在PM2.5二次合成中的贡献;建立PM2.5和PM10的回归模型,方便通过PM10对PM2.5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太原市区空气污染物中,PM2.5和PM10相关性最强;(2)PM2.5和PM10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为PM2.5=0.63PM10-11.76(R2=0.8427),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3)PM2.5和其他气态污染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PM2.5=0.24SO2+20.08CO+11.54(R2=0.4844),拟合度检验效果一般,考虑三者之间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

基于无人机垂直观测的南京PM2.5污染个例研究 下载:71 浏览:230

曹云擎1 王体健1 高丽波1 陈璞珑1 赵明1 周树道2 王敏2 《气候变化研究》 2020年4期

摘要:
为了深入理解边界层内气温、相对湿度对PM2.5垂直分布和近地面污染的影响,本文使用搭载了多参数大气环境探测传感器的无人机对南京2017年12月3~4日和12月23~24日的PM2.5浓度、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垂直观测,结合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及HYSPLIT4(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version 4)轨迹计算模式的应用,对这两次PM2.5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污染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12月23~24日的6次观测中相关系数均值达到0.96。逆温层下部,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高且垂直差异较小;逆温层以上,PM2.5浓度和相对湿度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由于大气扩散条件较差,导致PM2.5在华北平原南部不断累积,之后受到高压系统的影响分别向南和东南转移。这两次PM2.5污染过程都明显受到外部输送的影响,大气逆温对PM2.5和水汽的向上输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外部输送和局部逆温是导致这两次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

秸秆燃烧对北京秋季气溶胶浓度和短波辐射影响的模拟研究 下载:49 浏览:229

何一滢1 韩志伟2 刘瑞婷3 李嘉伟2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6期

摘要:
利用地面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气象常规观测资料、地基AERONET观测资料、GFED生物质燃烧排放清单和大气化学—天气耦合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华北地区2014年10月气象要素和大气污染物的时空演变,重点关注北京10月7~11日的一次重霾事件及其天气形势、边界层气象特征、输送路径、PM2.5及其化学成分浓度变化等特征,以及秸秆燃烧对华北和北京地区细颗粒物浓度和地面短波辐射的影响。与观测资料的对比结果显示,模式可以很好地模拟北京地区地面气象要素和PM2.5质量浓度,考虑秸秆燃烧排放源可以明显改进北京PM2.5浓度模拟的准确性,但在重度污染情况下,模式总体上低估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高估地面短波辐射。10月7~11日北京地区重霾事件主要是不利气象条件下人为污染物累积和区域输送造成,也受到华北地区南部秸秆燃烧的影响。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东西部大面积秸秆燃烧释放的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在南风的作用下输送至北京,秸秆燃烧对北京地区地面PM2.5、有机碳(OC)、硝酸盐、铵盐、硫酸盐和黑碳(BC)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4.6%、36.8%、23.2%、22.6%、7.1%和19.8%,秸秆燃烧产生的气溶胶可以导致北京地面平均短波辐射最大减小超过20 Wm-2,约占总气溶胶导致地表短波辐射变化的24%。

北京地区一次PM2.5重污染过程的边界层特征分析 下载:70 浏览:195

贺园园1 胡非2 刘郁珏3 刘磊1 《气候变化研究》 2019年3期

摘要:
利用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和美国大使馆的细颗粒物(PM2.5)逐时监测数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气象梯度塔资料以及实况天气图和探空资料,对2015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北京的PM2.5重污染过程的边界层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这次重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其中PM2.5浓度超过75μg/m3的时次共计126 h,超过150μg/m3共计116 h,小时最高PM2.5浓度为522μg/m3。在高低空环流场配置的影响下,近地面静风和多层逆温结构抑制了污染物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输送,加上边界层内的深厚湿层,使得其中气溶胶不断吸湿增长,高PM2.5浓度得以维持。在重污染期间,湍流动能较低,不利于污染物的水平和垂直扩散。垂直方向的湍流动能一直占水平方向的15%~20%左右,水平湍流动能占主要贡献。摩擦速度与湍流动能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不同高度之间的摩擦速度差别不大。超出前后时次一个数量级的湍流强度尖峰的出现是湍流场发生调整的一个信号,是PM2.5浓度发生剧烈转变的前兆,预示着污染状况更加糟糕。重污染过程中感热通量的输送方向为从地面向大气输送,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都大幅减少,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对湍流功率谱计算和分析表明,在重污染过程期间,时间尺度为5 min至6 h的中尺度过程对从地面到大气方向的动量和热量通量输送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原

中国PM2.5排放数据的空间模拟方法研究 下载:95 浏览:502

王晖 夏既胜 《地理研究进展》 2018年1期

摘要: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以近期某年中国31个省级PM2.5排放数据为因变量,选取省级的高速公路长度、干线公路长度、支线公路长度、人口、GDP和工业总产值6个因子为自变量构建模型,对PM2.5排放数据进行空间分布模拟,得到近期中国PM2.5排放数据公里格网分布图,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PM2.5排放数据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大部分省的相对误差小于30%,模拟结果精度较高,表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准确的模拟PM2.5排放数据的空间分布;(2)中国PM2.5排放强度区域分布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从东部向中西部逐渐降低,同时还存在几个明显的高值和低值区域。

武汉城区PM2.5、PM10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下载:259 浏览:2734

​王大鹏 《气候变化研究》 2021年8期

摘要:
利用气象数据、气溶胶浓度观测资料,对武汉地区2015~2016年PM2.5和PM10的日、月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PM10和PM2.5浓度日变化呈现双峰型结构;同时季节变化特征显著,冬季>春季>秋季>夏季。PM10和PM2.5与气象要素如温、压、湿、风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存在大量的例外,就意味着仅用气象参数试图做出污染的阈值存在很大的风险。

城市蔓延、城市轨道交通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 ——基于中国PM2.5的经验证据分析 下载:231 浏览:2458

龚媛 《交通技术研究》 2021年12期

摘要:
环境污染作为备受关注的“城市病”亟待解决,尤其是雾霾污染,最近几年在中国频发,并呈现范围广、污染重的特点。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极大影响,且因为雾霾影响健康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极为严重。而因为土地利用不合理产生的城市蔓延与作为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要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必然会对雾霾污染会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蔓延会加剧雾霾污染,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会降低雾霾污染,并且城市蔓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会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而减弱。此外,存在一个最优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治理雾霾污染有一些启发:首先,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来减少城市蔓延,进而减少雾霾污染。其次,要鼓励引导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来减少雾霾污染,但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规划。此外,可以打造以城市轨道交通的站点为核心的多功能混合型社区,来推动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1]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