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自能语文:以点线面的方法引导理科生鉴赏诗歌 下载:39 浏览:308

孙玉红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9年11期

摘要:
在选课走班模式下的语文学习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理科学生大多存在读不懂诗歌,或不会鉴赏诗歌的问题。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尝试用"意象点——脉络线——情感面"的方法引领理科生鉴赏诗歌。用相对明快的步骤、简洁的分析、干练的术语引领理科生读懂诗歌。

融入诗歌情境 提升审美意识 下载:62 浏览:326

杨之龙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18年8期

摘要:
《离骚》是高中语文的代表性篇目,以《离骚》一文教学为例,指出从背景到结构再到思想的全程指导,教师需要做到张弛有度,以期达到使学生融入诗歌情境、提升审美意识的目的。

个性化随访对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生活质量与身体意象的影响 下载:82 浏览:391

陈海燕 江文婷 《中国护理学报》 2019年8期

摘要:
探讨个性化随访对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生活质量和身体意象的影响效果,并为这类特殊患儿的临床照护积累循证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心胸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2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照护,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随访。两组患儿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末接受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生活质量评定表、身体意象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干预后身体意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基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随访方案护理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且能改善身体意象,值得推广应用。

个性化随访对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生活质量与身体意象的影响 下载:26 浏览:189

陈海燕 江文婷 《临床医学杂志》 2019年8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个性化随访对室间隔缺损术后患儿生活质量和身体意象的影响效果,并为这类特殊患儿的临床照护积累循证经验。方法选取我院心胸外科2015年9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82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照护,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随访。两组患儿在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末接受由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生活质量评定表、身体意象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研究组干预后身体意象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患儿,实施基于个案管理的个性化随访方案护理能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且能改善身体意象,值得推广应用。

AI绘画关键词提取技术助力古诗词意象构建与学习深化研究 下载:31 浏览:631

易宁 《中文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AI绘画关键词提取技术在教育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聚焦于AI绘画关键词提取技术如何助力古诗词意象构建与学习深化,通过理论分析与实例探讨,揭示了该技术在促进古诗词学习中的应用价值。研究发现,AI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取古诗词中的关键词,还能基于这些关键词生成具有丰富意象的视觉艺术作品,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习兴趣和效果。

探究美术视角下的初中语文诗词意象鉴赏的实践路径 下载:32 浏览:629

黄礼清 《中文研究》 2024年12期

摘要: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讨美术学科知识在初中语文诗词意象鉴赏教学中的融合运用,通过画面色彩、色调、构图元素等美术视角,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诗词鉴赏维度。

六淫概念的发生学探讨 下载:75 浏览:518

王颖晓 杨雪彬 《当代中医药》 2018年7期

摘要:
从发生学角度探析六淫的概念。认为生活观察是气候致病认识的直接来源,天人相应是六气致病框架的指导思想,"三才"思想确立"六淫"之为"六",意象思维是六淫概念构建的主要思维方式。指出六淫是以风、寒、暑、湿、燥、热六气为原型的外感病因符号,其概念具有抽象及气象学双重意义。

话语分析下浅谈诗词意象的多义性 下载:83 浏览:848

杨全华 《当代中文学刊》 2024年8期

摘要:
诗词意象多义性的形成具有多种要素,主要是其自身物象的指向性,也就是其自身的具体所指,这是意象意义形成的基础;其次,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在意象之中,让意象的意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依托,让物象拥有了更多主观情感的色彩,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最后,就是意象融入文学符号之后,其延宕性得到了强化,具有了一定时效的历史文化内涵,有助于意象含义的稳定性。

初中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相关探究 下载:174 浏览:1564

苏丽环 《中文研究》 2023年2期

摘要:
意象是一种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到的元素,象就是一种客观现象,它是一种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东西,而意就是作者所赋予它的意义。在古诗词中,意象可以说是古诗词的“魂”,它是作者传达感情的载体,也是人们抓住作品感情脉络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意象解释,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神乌赋》对儒家思想功用的批判——兼论“乌”意象的谶纬意义 下载:121 浏览:1379

于晨雪 《国学研究》 2023年7期

摘要:
《神乌赋》大量化用了儒家经典,但却在巨大的悲剧叙述中伸明了对儒家思想的怀疑。这与西汉儒家思想的文饰地位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出了西汉中后期的方正倒置。此外,《神乌赋》以“乌”为题,用“乌”象征“仁”,用“乌”的陨落象征“仁”的失落,与谶纬思想的抬头有一定关系。

浅谈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 下载:162 浏览:2388

张蕴初 李想 《当代艺术》 2023年9期

摘要:
英语文学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历史上留下了浓墨淡彩的一笔,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英语文学的探究,可以使我们对西方国家的历史、语言等有更加深入地了解。本文将对英语文学中的语言艺术及其应用进行探析。

浅析中国诗词中的“西楼”意象 下载:250 浏览:2383

蔡健 《中文研究》 2022年1期

摘要:
本文考察中国古诗词中"西楼"的审美意象,感受作者内心世界与外部自然环境和社会、时代环境的碰撞交融,分析“西楼”意象的审美意蕴和时代意蕴,从而有效利用意象领会诗词所蕴含的深层次思想情感。

从自然意象探寻生命哲思:《我与地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之比较研读 下载:85 浏览:962

曹梓韩 《交叉科学研究》 2025年4期

摘要:
自然意象作为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常常被作家们赋予深刻的内涵和情感寄托,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现实与精神的桥梁。本文旨在通过对《我与地坛》《故都的秋》《荷塘月色》中自然意象的深入分析,探讨三位作家在这些意象中所蕴含的生命哲思。史铁生在地坛的荒芜与生机中感悟命运与救赎,郁达夫从故都的秋景里品味悲凉与超脱,朱自清于荷塘月色下寻求宁静与自由。通过比较研读,揭示自然意象如何成为作家们表达生命体验与哲理思考的重要载体,以及这些作品在展现人与自然、生命与困境关系方面的独特价值和共通之处,为深入理解现代文学中的生命主题提供新的视角。

初中语文古诗词情感教学分析 下载:125 浏览:1356

李鹏昆 《中国文学》 2023年1期

摘要: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如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有近90首古诗词,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人们常说:“诗言志,歌咏言。”古人创作诗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抱负,而诗情是诗歌的灵魂,因此教学诗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情感。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呢?语文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点方法。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意象教学探微 下载:143 浏览:1626

张雅文 《中国文学》 2022年8期

摘要:
高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就要充分认知到“意象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始终基于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视角,不断优化古诗词教学措施、革新古诗词教学手段、优化古诗词教学内容,让高中学生真正感知到古诗词学习的乐趣和魅力,进而真正为将来学生探究更高层次的语文知识奠定坚固而夯实的根基。

意象“营造”——论摄影艺术在视域感知下的音乐性表达 下载:312 浏览:2944

朱婧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摄影艺术自诞生以来,便以对现实世界的视觉演绎,传递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精神追求。而以听觉形象感染受众的音乐艺术,则在形式表达、美学理念上与摄影有着共通之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摄影在视域感知中的音乐性特征,探讨在视听同构关系下,音乐对于摄影意象营造的拓展与启发。

真实的经验与感性的表现——插画艺术异质相融的表现语言 下载:311 浏览:2930

张奇勋 《中国艺术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
当下是以跨界、多元、探索为特征的艺术时代,插画艺术受其他姊妹画种的渗透,及新媒体艺术的影响,成为了多种元素共建起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表现意味。这使它超越了对架上绘画形式上、文学形式上对语言表达的依赖。其艺术语言的多元性、广泛性、维度化的表现特征是插画作为独立画种的显著特点。在众多风格中,强调其艺术的表现性插画尤为突出。本文从表现性绘画为研究的出发点,探究表现性插画的形式语言和内在精神及艺术价值,探索插画在形式创作、意象传达上与其他形式间之间的异质与相融。

体认哲学视角下对高职大学语文中“意象”的 思政教学分析 下载:129 浏览:1444

吴曼璐 陈汉钦 《哲学研究进展》 2023年1期

摘要:
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的难题在于对意象的阐释与解读,而意象作为中华传统文学的内核元素,将情感体验、美学体验、物我体验、哲学思辨凝炼数语之中,具有沟通心灵、启智润心作用;然而,但在教学实际中,存在教师理解把握不到位,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形式化等问题。基于身体经验建构的体认哲学能为我们清晰认识意象,抓住意象本质,制定教学方法提供全新视角,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学语文在铸魂育人、立德树人、健全人格、提升审美、陶冶情操的人文性作用。

体认哲学视角下关于高职大学语文中“意象”的 教学设计思路 下载:146 浏览:1662

陈汉钦 吴曼璐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11期

摘要:
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的难题在于对意象的阐释与解读,体认哲学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提出了基于身体经验建构的三项认知原则,解释了人类对复杂概念的认知路径,据此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基于体验的意象教学思路。

魏晋南北朝文人意象在中国写意油画中的投射与衍生 下载:266 浏览:2924

黄慎文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摘要:
本文通过对魏晋六朝时期文人写意意象本源的探究,试图就当时六朝文论中提出的“感物吟志”层面上对文人崇尚清谈的“写意状志”进行论述,从中国写意绘画集气韵、书写、诗歌之美给予,并试图揭示近代中国油画“写意”意象表达的群体中,对那种油画表意下经画面结构、隐喻符号、笔法畅率的心象表征的深层剖析,尤其对写意油画家群体中承前启后的几代典型代表作品分析。将其归纳为写生写意、意象写意、当代写意”三大类型,来探寻中国写意美学在我国近代油画中投射形成的轨迹。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