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分析体检护士现行绩效方案的优劣势,探索能力绩效方案的可行性,构建适用于体检中心的护理绩效考核方案。方法:引入能力绩效概念,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谈等方法拟定指标体系初稿,通过德尔菲法对专家组进行2轮函询,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指标权重确认2轮函询专家均发出问卷15份,回收15份,积极率100%;2轮权威系数Cr分别为0.703、0.712,整体指标协调系数W为0.415、0.423。方案最终确定由4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组成。通过满意度调查发现,能力绩效考核方案的满意度得分(7.20±1.25)分,明显高于现行绩效管理方案(6.29±1.40)(P<0.05)。结论:能力绩效考核方案更适合岗位多、灵活性强的体检护理工作,能力绩效考核方案更能体现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管理理念与原则,有助于稳定体检护理队伍,促进体检护理事业良性发展。
摘要: 目的: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持续护理对冠心病病人进行持续护理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共69例冠心病 PCI术后病人,按奇偶数分为2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连续性护理,研究组采用网络持续护理,并对其进行持续护理。结果:干预前后生活风格量表和治疗前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在生活风格量表上都有较大的提高(P<0.05)。结论:在网络平台上实施连续性护理,能极大程度地提高病人的生活方式,强化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对日常护理满意程度,减少不合理的心血管事故发生,对于推动冠心病PCI手术后病人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摘要: 基于情商的概念和内涵,本文认为在门诊护理人员中,要加强情商的培养,重视情感调节,可以从根本上提升门诊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进而推动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提升门诊护理工作的质量。
摘要: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病人快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住院治疗的下肢骨折病人7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快速康复手术概念。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术后康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方法能明显提高下肢骨折病人的功能和心理状态,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摘要: 目的:探讨产科护理工作中发生感染的有关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2月-2021年12月住院的妇产科病人160例,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80名病人来自实施感染相关因素防治之前的病人,另一组80名来自实施加强感染相关因素防治后的病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进行个体化护理。对两组病人的感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感染率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病人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妇产科护理工作中,感染问题比较复杂多样,通过全面的护理,可以减少感染率,而且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很大的提高,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方法。
摘要: 在综合门诊部,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以及护士充当的情感劳动者的角色在患者满意度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围绕护士的情感劳动以及患者的满意程度展开,采用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参观观察等。通过统计分析和细致观察,我们发现护士的情感劳动存在多元性和复杂性,能够显著影响患者满意度。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情感出挂与回应以及亲切照顾行为等因素均与患者满意度密切相关,具有高正相关性。特别是, 护士能有效管理自身的情绪,并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尽可能地理解和满足患者需求,将极大地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护士的情感劳动素养,不仅可增加患者满意度,还能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口碑。研究结果指出,培训和提升护士的情感劳动能力,是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
摘要: 目的:为提高手足外科手骨折患者的治疗水平和质量,探究分析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本次探究选取本院自2022年12月份至2023年6月份的60例手足外科患者进行探究分析,并且平均分为两组,名为普通组和对照组。对于普通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各项指标;对于对照组患者除采取常规护理外,还采取了舒适护理干预,了解两组患者在不同护理方式下的护理恢复情况。结果: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过后进行满意度测评,其中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评分为(94.36±3.55)分,明显比普通组患者的(84.22±3.25)分要高;并且对照组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皮质醇、SAS评分比普通组患者明显要低;与此同时对照组患者在经过舒适护理干预后,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均比普通组患者时间短。结论:在对手足外科手骨折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干预能够明显促进患者的愈合、恢复效率,在此护理干预下,患者的愈合时间、下床活动时间等都有了明显缩短,身体机能各项指标都恢复较好,患者能够体验到舒适良好的护理感受,提高护理满意度。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疾病是一种临床中普遍存在的疾病,其主要特点包括精神功能障碍和行为异常等。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导致精神疾病的频繁出现。与一般的疾病类型不同,精神病人在初始阶段可能存在严重的精神障碍,在康复阶段其心理压力可能比较大,并且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加敏锐。所以在护理精神疾病的人群时,需要更加专业与亲切,并努力降低周围环境对病人产生的影响与刺激。还需要通过适当的手段减轻的心理负担,以便能够促使病人树立起积极的治疗决心。伴随着医学治疗方法和护理主要观念的转型,护士在工作中需更加重视病人的疗护需求。在护理精神病病人时,语言交流和心理干预指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促使病人的情绪更良好。根据诸多研究指出,语言沟通、心理护理均对精神病病人有积极的影响。
摘要: 目的:研究急诊危重病人在转运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前后,其意外事件的发生情况、接受部门的不满意程度及医患纠纷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481例急诊危重病人为对照组,以常规方式进行转运。本研究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住院的563例急危重症病人为观察组,分析其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风险干预。结果: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接受科室不满意及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急救过程中对危重病人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急救工作的质量,降低医疗纠纷。
摘要: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2020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课程思政教学指导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本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陆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 目的:分析心胸外科护理分级模式对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9月~2022年9月收治的心胸外科患者114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采取护理分级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对比具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疼痛评分对比无差异,实验组患者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机体疼痛指标对比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有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两组患者护理前的心理状态评分对比无较大差异,实验组护理后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护理分级模式的应用对保障患者预后有积极的效果。结论:为心胸外科患者实施护理分级模式,有利于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改善患者机体疼痛,患者对护理分级模式的满意度更高,从而护理依从性较高,同时患者焦虑、抑郁的情绪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 目的:研究预防性护理措施在应对呼吸科老年患者压疮发生的效果。方法:通过将我院呼吸科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8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34例)和实验组(34例)。在研究过程中,对对照组的34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实验组的34例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老年患者的压疮发生情况、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得出结果。结果:接受预防性护理措施的实验组压疮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提高程度高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性治疗具有推广意义。结论:对罹患呼吸症状的老年患者开展预防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压疮发生的几率,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可以在临床治疗中大范围应用。
摘要: 目的:针对感染科护理行为中出现的感染危险因素展开研究并提出管理对策。方法:对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感染科护理工作中发生的42例感染危险事故进行分析,同时收集2022年4月至2023年2月实行管理对策之后的感染危险事故数据,比较分析在实施管理策略前后感染危险事故发生的频率,得出结论。结果:实施管理措施之后,感染科危险事故发生情况大幅减少。结论:感染科护理行为中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容易出现危险事故,但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可以有效减少危险事故的发生频率,进一步加强对感染科护理行为的管理,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
摘要: 目的:探讨在构建门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标准化沟通模式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我院收治的门诊就诊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43例)和观察组(常规加标准化沟通模式,43例),比较两组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依从性。结果: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7.67%VS81.39%),差异具备显著性(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SAS)与抑郁(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依从性(95.34%)高于对照组(76.75%),差异具备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门诊就诊患者,实施标准化沟通模式,有助于完善门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并提升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
摘要: 目的:讨论下肢骨折患者接受循证护理的价值与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至2021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0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和循证护理(研究组),观察不同组别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7.78%)明显高于对照组(84.44%),并发症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15.56%),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97.05±1.18)分、(83.66±3.14)分,且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较高,与对照组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的效果比较好,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尽早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近年来对人类健康产生较大影响的病症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不明,致病致死率高,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产生较大负担,已经成为医疗领域亟需解决的难题。这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旦进入病情加重期,往往都面临着比较大的危险,不仅治愈率低,且易恶化,对这一时期病患的治疗护理已经成为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支撑。在这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除了医院方面以外,社区和患者家人以及个人的护理与自我管理也尤为重要。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最近几年来,“互联网+护理服务”运行模式已经成为行业内的一个新型服务版块,国家的相关政策也在不断推进以支持其进一步发展。但由于其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拟针对“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可能存在的风险,比如数据安全泄露问题、医疗执业风险、患者与护士的护理风险等等,也由此导致服务的社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当从健全法律法规、明确行业规范、探索护士分门别类制度、保障患者与护理双方的合法权利与义务、加强正面宣传等方面入手,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护理服务管理等策略来实现“互联网+护理服务”的风险控制。
摘要: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传染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健康教育)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50人。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高,且观察组不良情绪、健康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可以获得更高的护理满意度,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其健康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细致化护理对急诊重症脑梗死的护理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84例,时间跨度介于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之间,根据单盲法分组为参照组与研讨组,每组42例患者,其中参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方案,研讨组采用细致化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研究两组患者的护理价值。结果护理后,研讨组患者认知功能指标评价分值高于参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指标评价分值则低于参照组患者,研讨组患者的并发症率4.76%低于参照组患者的并发症率30.95%,P值<0.05,对比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将细致化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急诊重症脑梗死患者可谓“对症良药”,充分保障患者疗效的提升与安全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探究对于小儿腹腔镜阑尾炎手术实施优质护理的作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21年11月~2022年12月接纳的62例腹腔镜阑尾炎手术患儿,采用随机数分组法分成两组,应用常规护理的患儿定义为参照组,应用优质护理的患儿定义为试验组,两组均纳入31例,比对两组患儿负性情绪、生活质量评分、术后疼痛状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儿SAS评分、SDS评分相比于参照组更低,SF-36评分相比于参照组更高,术后1d、3d、7d的NR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组间数值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小儿腹腔镜阑尾炎手术中应用优质护理能有效减轻患儿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提升患儿家长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