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与反思 下载:36 浏览:241

王若颖 《历史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摘要:
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研究这个问题,能够反映出女性在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的境遇。现有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女子教育、生育育儿、国家干预和文化建构四个方面,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能够推动新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但目前缺乏将母亲作为直接研究对象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在整体上呈现零散状态并且存在研究意识、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近代中国母亲问题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

苏共二十大与美共的反思活动 下载:61 浏览:252

李东明 《历史教学研究》 2019年7期

摘要: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是苏联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苏共二十大提出的新看法,尤其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对美国共产党形成了强烈冲击,既推动了美共对历史错误的深刻反思,也加深了美共党内的意见分歧,激化了美共党内的派别斗争,促使美共的反思活动偏离了改变现状、寻求出路的既定轨道,加速了美国共产主义运动的衰落态势。由此可见,在美共的反思活动中,苏共作为外部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反思活动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影视改编的艺术反思 下载:48 浏览:366

曹文慧 《中国文学》 2020年3期

摘要:
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拓宽了新生代小说的传播路径,为当下的影视改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在主题话语、人物形象及商业元素的通俗性转换上还存在提升的空间,影视导演在改编中的选材意识、重新调理以及对受众群体的重视,也将影响改编后影视艺术内涵的重塑与升华。

以社区广场舞为例反思我国社区体育 下载:22 浏览:225

郭培宇 《体育学报》 2018年11期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我国社区广场舞的发展现状,针对社区广场舞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剖析,并反思我国社区体育方面的问题,进而为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出谋划策、提出建议,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我国社区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黑格尔静态“超感官世界”的逻辑生成 下载:53 浏览:398

李逸超 《哲学研究进展》 2020年6期

摘要: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力与知性"篇中提出,"规律的静止王国"是一个静态"超感官世界"。本文主张,知性对静态"超感官世界"的经验层次以《逻辑学》"本质论"环节的"本质的关系"为其逻辑结构,并以"绝对者"范畴为其最终的逻辑基底。首先,知性在"物质"中达成对"力"的经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其次,它超越"力的表现"而反思进"力的概念作为概念"(力和力的表现的关系)。最后,它将"自为反思"内嵌于"自在实体"中,并在"绝对者"对"映像"的"接纳"中,经验静态"超感官世界"的生成(外在和内在的关系—绝对者)。

“外国人教师”的学术反思——洪子诚文学史观念转型的一个节点 下载:46 浏览:389

李建立 《中国文学》 2019年5期

摘要:
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出版二十年来,从学人研究的角度做探究的还不多见,特别是少有人关注这本著作中具有范式转换意味的文学史观念与"独立撰史"的写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联系。这本著作的"前身"是一份课程讲稿。洪子诚于1991—1993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担任"外国人教师",为日本学生讲授过"近世中国文学"课。为后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基础框架、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是1990年代知识转型的"先声"。

算法时代的网络侵权救济规则:反思与重构——以“通知+取下”规则的类型化为中心 下载:55 浏览:478

李洋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5期

摘要:
随着算法时代来临,我国网络侵权救济的主要规则——"通知+取下"规则在实际适用中出现了滞后性与"一刀切"的局限性,亟待进行重构。本文基于算法时代的互联网行业现状和侵权法原理,对"通知+取下"规则提出了三种类型化重构思路,即网络著作权救济领域增设"通知+通知"规则、网络人格权救济领域适用"通知+扫描+取下"规则、网络诽谤救济领域适用"通知+扫描+取下/反应"规则。

胡适“科学”观念的现代性反思 下载:59 浏览:474

沈庆利 《文学研究》 2020年8期

摘要:
胡适"简约化"地接受了杜威的实用(验)主义哲学,将其"升华"为囊括一切真知灼见的"普遍真理"。他深信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西方机械科技已穷尽"自然界的秘密",主张以"实验室研究的思考态度和技术"为基础形成"科学的人生观",然而在现实中却难免导向以"成器""成材""成功"为核心的精英主义人才(教育)理念。胡适代表了中国现代性建构中最基本的经验理性——"科学现代性"建构层面。当今中国既应走出"唯科学主义"的偏狭,又亟须一种超越民族国家观念的"人类"意识,并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启蒙辩证法》中启蒙的缘起、维度及其当代反思 下载:65 浏览:471

杨乐强 刘丽杰 《社会科学研究进展》 2020年3期

摘要:
启蒙既作为一个历史时代的名称,又作为一个概念范式的表述,其贯穿于20世纪不同思想家的理论核心,霍克海默和阿多诺通过《启蒙辩证法》揭示启蒙没有将人引入光明、反而走向野蛮这一衰退现象,呼吁到启蒙自身去寻找原因。他们从思想史和现实的角度重申启蒙,形成了具有反思性质的启蒙观。本文针对《启蒙辩证法》中有关启蒙思想的论述,从反思启蒙的问题意识出发,分析并探讨了启蒙的三重维度,理清了启蒙的悖论。

迈向治理实践的乡村基层政权研究:论域、进路与反思 下载:58 浏览:363

韩瑞波1,2,3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6期

摘要:
运用知识图谱来呈现乡村基层政权研究的内容,便于直观而全面地解读该研究领域的主要论域和研究进路。一方面,基层政权的核心任务是国家政权建设还是基层社会治理,这一焦点问题的锁定型构了乡村基层政权研究的两大论域;另一方面,研究重心从"政权建设"到"社会治理"的发展演变,析出了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两种研究进路。可以说,基层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基层政权研究正在"迈向治理实践"。它要求研究者时刻把握城乡经济社会转型的实观变化,瞄准国家宏观体制变革的发展定位,总结地方典型创新经验的实践探索。乡村基层政权研究的未来是基于基层社会治理探索和创新实践的实证性和前瞻性的研究。

隐没的文学审美问题——以“道德理想主义”反思为起点的张炜文学思想重审 下载:47 浏览:337

陈星宇 《文学研究》 2020年5期

摘要:
"道德理想主义",在1990年代曾以抗击世俗主义的姿态,在"人文精神"讨论时掀起一场标准与价值之争;张炜、张承志并称即起于这个时期。相较于张承志,张炜实际更倾向也更擅长从灵感(而非观念)中提炼价值的对象,他这样做,几乎必然地会将书写的引导权交予主体感受,走向一条以直观通达本初的道路。在张炜1990年代的作品中,不难看到对作为行为动力的心理感受的描摹、对构成心理机制的主体认知的析分,以及对精神现象之间关联与互动的刻画,这些不仅不中"道德理想主义"之义,反而表现出对产生于农耕文明的儒家道德标准,和对产生于工业文明的资产阶级道德标准的双重悬置。

反思批判:论福柯的现代性启蒙哲学 下载:56 浏览:256

汤明洁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9期

摘要: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对西方激进民主“去阶级化”问题的反思——以《资本论》的无产阶级概念为立足点 下载:57 浏览:401

邵然1 孟亚凡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5期

摘要:
面对苏东剧变后西方马克思主义陷入僵局的现实状况,西方左翼的激进民主政治一派在同保守政治交锋的过程中提出了"去阶级化"的政治策略。但是,这一策略同时是对马克思无产阶级概念的严重解构,是对马克思阶级观点的严重挑战。如何回应"去阶级化"问题,成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理论难题。只有通过对《资本论》的无产阶级概念进行深入挖掘,既阐明资本对劳动统治的经济领域是无产阶级斗争的核心场域,又强调无产阶级作为一种建构性范畴所固有的"理想性""中介性"和"总体性"的重要内涵;既反对激进民主的"政治本体论",又反对其"经验实证论",才有可能进一步逐一反驳"去阶级化"策略中的主要论点。同时,只有对西方激进民主重视具体历史状况、重视政治解放的建设性思路进行追问,才真正构成对"去阶级化"问题的反思。

把寺庙搬下山:在直接互动中获得社会空间——对斯科特的一个补足性反思 下载:51 浏览:394

郑少雄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11期

摘要:
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一书出版后,引起学界较多的讨论,本文是对斯科特的一种补足性反思。不同族群、文化之间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的遭遇,并不必然表现为抵抗、逃避或同化,毋宁说人类也在相互遭遇时创造协商、合作及共存的可能性。清末民初的康定土司以及四川康区东部一个半农半牧社区的寺庙即为这样的一个典型案例。21世纪以来,该寺庙从远离社群的山上搬到河谷的交通要道及社区附近,目的之一是主动将自己置于方便地方政府监督的位置,以此获得政府信任及其赋予的较为宽松的管理和发展空间。寺庙下山之后,通过复办"公办民助"学校和组织社区的神山祭祀,成功地恢复了历史上的社区一体性,重组了自己熟悉的族群社区生活,并且维持了文化差异性和自足性。

钱松喦山水画三大题材回望与时下批评的反思 下载:37 浏览:270

魏耕原 高劼 《当代艺术》 2019年7期

摘要:
钱松喦山水画有三大特点:一是结构变化多端,主山多呈梯形的半边,稳重而雄伟;二是色彩与墨的组合,或绚丽多彩,或苍莽厚重,甚至以色彩组合结构;三是皴法比较多样,或羊毫大点,或长条粗线,或中锋横折。三种特点体现在三大母题上:井冈山、延安、长安的系列作品中。

反思、情感与规范性——从胡塞尔到萨特的价值现象学思路 下载:58 浏览:454

钟汉川 《哲学研究进展》 2019年1期

摘要:
从胡塞尔到萨特的现象学运动,在科斯嘉之外,开辟了另一条从反思出发来说明规范性的思路。在给予-所予的先验意识结构中,胡塞尔将规范性看作是源于意识所予的观念性,并以反思的体验转换特征来界定情感,再以情感意向性来阐明价值。虽然萨特拒绝了胡塞尔反思概念上的行为把握特征,但仍在客体把握特征下来理解情感。这种情感就是焦虑,它既是对虚无的领会,也是对自由的意识。因此,萨特坚持了意识的给予-所予结构:焦虑意指着我的自由,但在自我把握之中所予我的则是价值,即我在世存在的意义。萨特对胡塞尔的价值理论的批判性阐发,虽然回到康德式规范性的思路,却部分承纳了胡塞尔的规范性框架,并与之一道证成了反思性情感的规范性。

民族志的三重叙事与实践反思 下载:45 浏览:372

李银兵 曹以达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3期

摘要:
叙事不仅是人们进行表述的一种形式,也是人们看待世界的一种特定方式。其主要关注表述在时间上的连贯性和空间中的交融性,因而能使世界变得有序和可以理解。作为"写文化"的民族志,随着其叙事背后的社会文化源泉的变更,其对叙述中的事实的认定和理解也随之出现差异。这不仅导致民族志书写中三种不同叙事主题和方法的产生与流变,也为人类学者以序列的方式反省经验并赋予其意义,把握和理解人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类学和民族志基础。同时,在叙事实践的背后,一种以反身性、科学性、关系性及生活性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志叙事范式也呼之欲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之维——基于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的反思与展望 下载:49 浏览:378

裴士军 徐朝旭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新时代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罗马俱乐部作为国际知名的学术团体,曾提出构建"世界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极为契合。基于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的反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绝不能仅仅落实在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层面的国际合作,立足生态层面的全球行动同样刻不容缓。人类应当树立生态思维,从传统物质主义的幸福观转向追求生态幸福的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世界观与价值观基础。此外,生态维度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必将实现人际、国际乃至人与其他生命形式间共享、共赢与共荣的"生命共同体"的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生成的逻辑理路与价值寓意——基于改革开放40年实践的经济哲学反思 下载:55 浏览:370

王程1,2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使中国实现了三个告别:告别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演绎范式、告别西方主流社会学的发展范式、告别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僵化模式。伴随着实践的推进,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也处在不断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并呈现出自身独有的历史逻辑和价值寓意。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演变不断重构着人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现代性发育的创新观念: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谈起——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创新的经济哲学反思 下载:47 浏览:343

任瑞敏 《中国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

摘要:
西方现代性发育的创新观念植根于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竞争-企业家行为",而中国从传统到现代都是集体主义,这决定了中国现代性的发育始于指导思想的创新,表现为政府在制度供给上的理念创新,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合理追逐利润机会的激励,这是微观领域如技术创新、组织创新的根本前提。经济创新的动力是理性约束下的财富欲望,但离不开先进政党的领导和整个民族国家的转型以及法治的保障。在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激发企业家的创新动力,同时应认清创新的终极目的是财富的全民共享。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