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目标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278 浏览:2919

赵丽生 《中国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摘要:
国传统文化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特有的内涵和价值,在国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传统文化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扩大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应当自觉将语言学习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担负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也需要自觉将传统文化纳入英语教学体系中。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的意义及现状,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以期提升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实践 下载:411 浏览:2171

孟庆山 《建模与系统仿真》 2021年11期

摘要:
本文探讨了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对学生数学能力提升的重要性。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学建模的概念及其教育价值,接着分析了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数学建模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创新实践策略,以期通过数学建模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浅析哲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作用 下载:162 浏览:1644

喻星 王万洪 王学东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8期

摘要:
哲学教育作为当代所有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学科,对于我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正确认识、化解冲突、认识自我、完善自我等都有着重大影响,也可以培养我们的自尊自信,有助于我们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本论文从人格倾向塑造和大学生自我调节等方面对哲学教育的作用进行具体阐述。

城镇化进程中鄂温克族村屯现状调查思考——以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百路村为例 下载:78 浏览:1333

马永花 《中国城镇》 2025年1期

摘要:
百路村是讷河市兴旺鄂温克族乡最有代表性的村屯。鄂温克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经济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民族文化淡化、潜移、空壳化和向城市文明演变等问题。为此,探索加强立法保障,建立相关政府部门;利用丰富农业资源,改变单一生产经营模式;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文化产业与旅游相结合;提高教育水平,完善教育制度等有效途径迫在眉睫。

废墟之诗——浅析李沧东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哲学 下载:152 浏览:1770

宋欣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6期

摘要:
韩国导演李沧东的电影以其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在作家导演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中聚焦于边缘化的底层人物,注入对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困境与情感经历的关照,对时代和社会的审思。2010年上映的影片《诗》荣获第6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李沧东以文学性双线并行的叙事逻辑架构影片,以辩证的眼光和平静克制的讲述方式去捕捉生命中的美好与恶。《诗》不同与以往的五部作品,影片始终呈现出一种诗的韵律和节奏,通过诗意的镜头语言,将孤独和痛苦的悲剧性主题与这种意蕴交织在一起,力图挖掘残酷现实中的美好,同时照应出导演诗意现实主义的电影哲学。

小学语文学科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初探 下载:56 浏览:623

刘安太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教学中很重要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可以帮助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思维创造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等,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往往被局限于数学教学之中,与语文教学似乎没有丝毫的关系。其实,语文这一科目也有很强的数学思想体现,本文结合多年实践经验,提出了有关小学数学与语文学科整合途径的个人看法,希望能为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意义——以文学创作为例 下载:156 浏览:1960

高学涵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5期

摘要:
本次研究以文学创作与语言模糊性之间的联结为切入点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在文学作品中语言模糊性的意义,从而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究语言模糊性的哲学意义——完善思维、深化认知、提升审美。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的解读,以小见大,以实际导理论,实现从典型性结论到普适性结论的升华。

如何做好小学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下载:58 浏览:630

夏维波 潘光宪 《语文教学与创新研究》 2025年1期

摘要:
教科书中清楚地指出:"汉语作为最基本的沟通工具,是一种文化的一种,它是一种文化的一种。"对于“数学”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界定。数学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提供了一种语言,一种思想,一种方法;从这两篇文章中可以看出,语言和数学不仅在观念上存在着共同点,而且在性质上也存在着共同点:工具的性质。相反,与“工具性”的真实相同之处在于“语言性”,它无处不在。更详细的说,就是语文和数学,互相给彼此的“语言”,互相在玩弄“文字游戏”。本文作者主张,在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应相互借鉴,融会贯通,实现双赢。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索 下载:149 浏览:1731

郭婷婷 《哲学研究进展》 2022年1期

摘要: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吸收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文章发掘写景类文章、写人类文章、故事类文章三种不同类型语文材料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的不同作用,把握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旨在语文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新型环境下的发展和培育 下载:178 浏览:2191

袁惠冬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10期

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当今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环境下,我们要用自身的强大精神武器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在新时代谋求发展,我们要科学的进行实践,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发展和培育符合大众化和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孔子“共享式”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下载:196 浏览:3608

张艺 《中国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摘要:
本文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共享教育思想结合观照,探究“共享式”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并在国家大力推动教育改革的今天提出自己的建议。

论《艺术哲学》中假设的科学与艺术 下载:175 浏览:2095

刘佳文 《哲学研究进展》 2021年6期

摘要:
《艺术哲学》中第三编和第五编中提及了有关“拉辛和莎士比亚”的少量内容,前者将两个作家及其作品对立放置于种族基本性格的语境下讨论,后者则指向与前文近乎“相悖”的议题:杰出艺术作品“和谐”的同一性。本文从这一处矛盾出发,探寻丹纳的行文逻辑背后蕴藏的“美的本质”问题,对人性迟徊的悲观和时代赋予的科学理性在丹纳身上达成了某种自洽的统一。

“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策略研究 下载:158 浏览:2036

朱晓强 《体育研究》 2023年12期

摘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学生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加,如果教师对此未能足够的重视,不仅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体育能力的提升,还会导致体育教学模式在优化与创新的过程中趋于畸形,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学校和家长都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强调全面发展。体育课是学生在校内锻炼身体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对传统的体育课堂进行改革,充分发挥体育课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前体育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双减”政策下小学体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策略展开详细研究。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下载:127 浏览:813

​梁宇帆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7期

摘要:
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对此语文教师在授课时需要密切围绕核心素养进行,同时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增强学生语感、知识素养的教育。并鼓励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时积极思考,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研究 下载:156 浏览:892

​李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3期

摘要:
新时期,教育的重要性不断突显,人们对儿童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这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带来广阔就业前景,促使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成为热门专业之一。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占据重要地位,对提升学前教育人才培育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现阶段,如何创新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已成为高职院校所关注的关键性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主要研究高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积极意义,并探究高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的应用路径。

文学培养对初中英语课程的影响作用研究 下载:257 浏览:900

​魏倩倩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摘要:
将文学融入英语课程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还能够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本文先分析了文学培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为了有效地应用文学培养,提出两项教学策略,包括利用诗歌提高阅读能力和使用童话故事锻炼写作能力。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文学作品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协同育人,同向同行:“新工科”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下载:141 浏览:1442

李玉芝1 王余2 《中国教育探索》 2023年1期

摘要:
“新工科”发展视野下,发展以传统文化为代表的通识课程势在必行。同时,“课程思政”需要隐性结合到理工科的课程体系中,因此探索以传统文化和专业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路径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以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为例,阐释当前在理工学科中开展通识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和挑战,包括认知上的偏差以及教学模式上的单一化等等问题。从课程知识系统的上的定位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等多个方面,探索“新工科”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教学路径,从而为有效实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和谐共振,协同育人提供借鉴。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下载:221 浏览:2238

黎小力 仁钦东珠 《中国教育探索》 2022年6期

摘要:
课程引入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举措,《跨文化交际》是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涉及诸多中西文化差异,具体涉及到价值观、民族性格、社会角色等方面的差异,有较多引入思政的切入点。本文通过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就该门课程引入思政教育及具体操作提出建议。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下载:62 浏览:692

赵作为 《新闻传播研究》 2024年7期

摘要:
从2018年起,课程思政在全国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作为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新闻传播学学科,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引领,坚持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为导向,在专业课程中传授学生正确的新闻观、舆论观。在具体实践中,要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具体课程实践入手,构建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本文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课程思政具体实践为例,探讨高校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路径。

试析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面向构件的软件开发与集成技术 下载:177 浏览:2344

宁文学 闫建鹏 黄李海 代跃胜 李锦涛 高泽 《软件工程研究》 2023年4期

摘要:
在信息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利用综合电子系统的高效应用能够针对一些实时网络信息或是非实时网络信息实现相关的信息处理,并直接反馈给用户,具有非常直接的数据传输以及信息高效处理等基础性功能。但随着全球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新时代也对综合电子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标准,并逐渐从以往的信息系统类型转变为互动性强且满足可扩展性特征的软件集成平台,实现系统内部稳定的独立系统架构建设。对此,本文基于综合电子信息系统面向构件下的软件结构进行分析,重点阐述未来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在集成平台上的部署与有效应用,展开一种全新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开发集成预案。
在线客服::点击联系客服
联系电话::400-188-5008
客服邮箱::service@ccnpub.com
投诉举报::feedback@ccnpub.com
人工客服

工作时间(9:00-18:00)
官方公众号

科技成果·全球共享